概要:在古代的人际往来称谓中,经常用于敬辞和谦辞来传达社会礼仪。敬辞主要是以“恭谨”义为基本义的一类词,谦辞则是以“佩服”义为基本义的一类词。
在界定敬辞和谦辞的基础上,将二者分别区分为指性和阐释性两大类,并从语用的角度分析了敬辞和谦辞的用于,指出敬辞和谦辞的用于要遵循敬人谦己、量的有助于、等级有序等原则,也受到聊天双方的年龄性别、身份地位、聊天的环境场合等因素的制约。关键词:敬辞;谦辞;指性;阐释性;语用原则在古代的人际往来称谓中,经常用于敬辞和谦辞来传达社会礼仪。敬辞主要是以“恭谨”义为基本义的一类词,谦辞则是以“佩服”义为基本义的一类词。
本文白鱼在界定敬辞和谦辞的基础上,对敬辞和谦辞分类辩论,并尝试从语用的角度分析敬辞和谦辞。本文所辩论的敬辞、谦辞及其例句,主要转引自洪成玉的《谦词敬词婉词词典》。
一、敬辞和谦辞的定义及产生原因(一)敬辞和谦辞的定义汉语的敬辞和谦辞肇始于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先秦时期,在人们的日常恋情中早已开始普遍用于。虽然敬辞和谦辞的用于由来已久,但对敬辞和谦辞定义的界定却不完全一致。
1.敬辞的定义现今学术界对于敬辞的界定主要不存在以下三种观点:一是“恭谨说道”[2]p2,指所运用的词语要展现出出有对人恭谨有礼。《现代汉语词典》对“敬辞”的释义是:“不含恭谨口吻的用语,如‘直说、借光’等。
”《汉语大词典》的释义则为:“不含恭谨口吻的用语。如‘阁下’、‘碰见’等等。”二是“礼貌说道”[2]p3,指所运用的词语要侧重传达出有礼貌之意,如王宗炎(1998)《英汉运用语言学词典》说明敬辞是“指语言交际中回应礼貌的套语。
”三是“敬兼礼说道”[2]p3,指所运用的词语既要展现出出有恭谨,又要展现出出有礼貌。如:“古人写话作文,为了回应礼貌、待人、尊敬和客气,经常要中用像‘孝’、‘请求’、‘幸’、‘遵’、‘窃’、‘辱’、‘猥’等一类的表敬副词。”由上述阐述对敬辞的界定中可以显现出敬辞可由回应恭谨的词语和回应礼貌的词语构成。
似乎,传达恭谨的词语大自然是敬辞,疑惑在于回应礼貌的词语否也为敬辞。《现代汉语词典》对“礼貌”的释义为:“言语动作佩服恭谨的展现出。”由此可知礼貌性的词语是借以传达佩服恭谨之意的词语。的确,谦己而敬人是展现出一种礼貌,而传达佩服恭谨的词语却并非都是礼貌词语。
例如:“鄙人”与“尊驾”、“拙作”与“墨宝”,两组词语的前者都回应谦己,后者都回应敬人,同时也展现出出有礼貌;而像“留步”、“慢待”等词是少见的礼貌词语,却未传达出有佩服与恭谨之意。因此,我们可以显现出,礼貌词语的范围较之于传达佩服恭谨词语的范围召来的大,前者包括了后者。故我们将敬辞定义为:汉语中以“恭谨”义为基本义的词语,说出的一方用来指对方,或者是与对方涉及的人事物的的一类词,以传达对对方的恭谨。例如:【令尊】尊称他人的父亲。
(1)世俗称呼,多失其义。惟以令尊呼父,以内称之为妻,较难合。(陈叔方《颍川语小》卷上)【贵干】敬问对方有什么事。(2)阮小五一动问道:“教授到此贵干?”(《水浒传》第十五回)【宝店】尊称对方的店铺商号。
(3)匡超人到:“老客既开宝店,却看这书做到什么?”(《儒林外史》第十七回)此外,如:恩谓之(尊称他人招待自己);宠临(尊称他人的到访);华章(尊称他人的作品);令其形似(尊称他人的儿子)等等。2.谦辞的定义敬辞和谦辞往往是连在一起用于的,有用于敬辞的地方,都会预示着用于谦辞,二者只不过是一个事物的两方面。
敬辞是展现出对他人恭谨的词语,而谦辞则是展现出出自于谦的一类词。学术界对于谦辞定义较为完全一致,都较为接纳“佩服说道”。《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是:“回应佩服的言辞,如‘过奖’、‘不敢当’等。
”《汉语大词典》的释义为:“谦辞,佩服的言辞。”洪成玉《谦词敬词婉词词典》则说道:“谦词,是用顺服的言词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
”[3]p6此外,马庆株的《敬辞、谦辞和詈言》指出:“谦辞是所含佩服色彩的词语,由于指或陈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事物、动作。”[6]p316由上述观点由此可知,传达中不含“佩服”、“逊让”之意的词语可视作谦辞,故将谦辞定义为:汉语中以“佩服”义为基本义的词语,说出的一方用来指自己,或者是与己方涉及的人事物的的一类词。例如:【家父】谦称自己的父亲;家母:谦称自己的母亲。
(4)陈思王称之为其父为家父,母为家母。(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草鄙】谦称自己草野鄙陋。
(5)郑同曰:“臣南方草鄙之人也,绝回答?”(《战国策•赵策三》)【敝宅】谦称自己的居所。(6)二公不弃,就敝宅聊饮一杯。
(《三国志平话》第十二回)此外,还有:贱子(谦称自己或自身);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领教(谦称拒绝接受他人的教益);末闻(谦称自己的看法或议论)等等。(二)敬辞和谦辞的关系敬辞侧重传达恭谨之意,谦辞则侧重传达自谦之意。
按道理,二者理所当然泾渭分明,界限明晰的。可二者是一个事物的两面,二者之间也不存在着空集的情况。1.敬辞与谦辞色彩意义的重合。
从词语本身的意义来看,敬辞侧重传达对他人的恭谨之意,压低他人的同时也是在太低自己,可以显现出自谦色彩;谦辞则是在太低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事物地位的同时压低他人或与他人有关的人事物,即展现出恭谨的一面,实则是谦敬一体,如:【洗耳恭听】恭敬地聆听他人说出。(7)诸君侯中举说道一遍,下官洗耳恭听。(关汉卿《单刀不会》)【佛头着粪】谦称他人幸福的作品或笔墨被自己所冒犯。
(8)香口体我作不来;并且有他的珠玉在前,我何敢去佛头着粪?(《二十年亲眼目睹之怪现状》)“洗耳恭听”是敬辞,即在恭谨的聆听他人说出的同时,展现出出有自己佩服的一面;佛头着粪是谦辞,用佛头尊称他人的作品,以包括该词的“粪”来谦称自己的笔墨。类似于的词还有:抛砖引玉(谦辞,所指在引向他人高明的看法之前传达自己浅陋的看法),班门弄斧(谦辞,所指在行家面前流于本事)等。从词语的语素上来看,一些语素具备双向意义,造成了一些词既是敬辞,也是谦辞。
如“耳”:用在涉及的动词前,回应对方处在上位,自己处在下位,耳后的动词是对方不道德。【垂爱】尊称对方的珍惜或关怀。(9)慈亲垂爱,不肯逆命。
(《后汉书•列女传•袁隗妻》)又如“一柱”:用在涉及的动词前,回应对方处在上位,自己处在下位,一柱后的动词是对方不道德。【俯就】尊称对方屈尊下就。(10)只知道周相公可肯俯就。(《儒林外史》第三回)“耳”和“一柱”这两个语素,都所含上对下的意思,对于上者而言,是一种自降身份,包括上者的自谦,可视作谦辞;而都只在涉及的动词前,回应对方处在上位,自己处在下位,语素后的动词回应的是对方的不道德,从词语的整体意义上来看,是对方产生于自己的不道德而使对方受到耻辱,可是为敬辞。
所以语素就有双向意义。完全相同的语素和词语还有:叛(降驾:尊称他人的碰见),枉(枉顾:尊称他人的屈尊到访),屈(屈尊:无奈对方,屈尊就己),下(上升:尊称对方的碰见)等等。2.语素与语素之间的交叉,即孝语素与忠语素的交叉。
有些语素既是孝语素,又是谦语素。如语素“杨家”和“下”。“杨家”当被用于谦语素时,是用在涉及的词前,回应老年人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
【老朽】老年男子谦称自己。(11)辱稿教累幅,文义粲然,礼意兼重,非老朽所敢当。(苏轼《与冯祖仁书》)类似于的词语还有:老拙、杨家鄙、老物等,这些都回应老年男子谦称自己,而老年妇人谦称自己的词语则有:老妾、老身和老媳妇等。
当被用于孝语素时,一种回应与实际年龄牵涉到的尊称,如:【你老】尊称有地位的人。(12)你老忽一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勇哩。(《红楼梦》第六回)另一种是出于尊老,回应对老年人的尊称。【老先生】对年高望重者的尊称。
(13)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无法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为此意所欲出有。(《史记•屈原贾生史记》)相近的回应对老年男子尊称的词语还有:杨家相公(对上层社会老年男子的尊称)、老前辈(对同行前辈的尊称)、老太爷(对老年男性的尊称)等。
又如“下”,当被用于谦语素时,用在涉及的名词前,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涉及的事。【下臣】臣子在国君面前谦称自己。(14)凡自称为于君,士大夫则曰下臣。
(《仪礼•士相会礼》)此外还有:下愚(谦称自己)、下房(帝王对自己宫殿的谦称)、下情(谦称自己的心情或情况)等。当被用于孝语素时,回应对方处在上位,“下”后面的动词,是对方产生于自己的不道德。【下顾】尊称他人的到访。
(15)今日下顾,良慰鄙怀。(张四维《双烈记•访道》)类似于的词语还有:下访(尊称他人的到访)、下爱(尊称他人对自己的关怀和珍惜)、下询(尊称他人有回答于己)等。
(三)敬辞和谦辞的产生原因我国是具有数千年文明历史的礼仪之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作为敬辞和谦辞植根的土壤,孕育出和非常丰富着独具汉民族特色的敬辞和谦辞。世间万物都有其以求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敬辞和谦辞也不值得注意。对于敬辞和谦辞产生的原因,笔者指出有以下几点:1.颇受儒家等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敬辞和谦辞的产生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紧密的联系,特别是在是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长达数千年的中国封建制度阶级社会中堪称奠定了其根深蒂固的统治者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4]p164。春秋时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明确提出了“温、丰、恭、俭、让”以及“仁”和“礼”的封建礼教思想。而封建礼教的性质就是等级制,“礼义而立,则贵贱等矣。
”(《乐记》)[2]p62同时,以“仁”和“礼”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又向人们明确提出了“居处恭,神职孝,与人忠”(《论语•子路》)的拒绝。颇受这种从儒思想氛围的影响,人们往往不会在无意识中展现出出有一种崇尚谦虚的姿态。正是在这种具备浓烈的崇尚谦虚的人文环境下,用于需要符合古代“夫礼者,自卑而尊人。”(《礼记•曲礼上》)礼仪拒绝和规范的敬谦词语的就变得很有适当。
人际交往的不道德要展现出出有谦虚的礼仪规范,遵从礼制,而封建礼教又拒绝讲究等级辈分,如家族中就有长幼有序之分的伦理制度,在社会地位上就有尊卑之分等级制度。而等级制正是被统治者封建制度统治者视作确保并稳固其专制统治者的有礼手段,并被彰显法律效力“尊卑贵贱之等级,国家之制度也。”(《新唐书•刑法制》)因此,这种等级概念和尊卑有序的社会文化也许是敬辞和谦辞以求产生的原因之一。
2.古代语言美的必须语言是一种文化符号,语言和文化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语言是为了符合文明社会人际交往的必须而产生的,因此,我国古人对于语言美也非常重视,敬辞和谦辞也就有其产生和发展的依据。如《周易》中就明确提出了“思辨立其贤”的主张。另外,古人对各地差异不一的方言也较为推崇,为了构建各地方言的统一,则明确提出了“雅言”一说道。
“雅言,古时称之为‘共同语’,同‘方言’平面。”孔颖达在《正义》中说道:“雅言,正言也。”从上述对“雅言”的阐述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有:“雅言”是我国古代实施的通用语,其性质相等于现如今的普通话。《论语•述而》就提及了“雅言”:“子所雅言,《诗》、《书》、执礼,均雅言也。
”孔子尊崇和大力用于“雅言”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他极为崇拜文王和周礼,《论语•八佾》:“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由此可知,雅言除了周秦音等的拒绝之外,还要符合周礼。[5]p40由此可知,当具备通用语性质的雅言和礼教制度互为联系,并沦为人们约定俗成的语言礼仪规范后,在这种环境下忠敬语的产生以及用于也就有了所需的条件。
3.社会心理市场需求古代封建礼教的性质是等级制,长幼有序,尊卑有分,作为独立国家的个体不存在于社会当中的每个人,莫不颇受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因此,在社会的人际交往中,人们的言行举止时时刻刻都讲究上下尊卑的礼教。下者敬上者,卑者殿内尊者。
虽然每个人都是作为独立国家的个体而不存在于社会之中,且被等级观念所影响,但大家都具有反感的自我意识;虽说每个人的身份地位平均,但每个人某种程度都有自尊心,并不期望因自己身处下位,视作卑者而被他人所漠视。人际交往是交际双方乃至多方联合参予已完成的不道德活动,而参予活动之中的每个参与者都具有自己的必须,而其中最不需要被忽视的是每个人的自尊心,每个人都期望被别人认同,而获得他人认同的前提是得要再行认同别人,所谓“孝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为此,在言语聊天中,人们往往都会有意识的去恭维别人、太低自己,用敬辞尊人,用谦辞谦己,以获得别人的尊敬,符合每个人的自尊心市场需求。这也许可以指出是敬辞和谦辞产生的心理原因。当然,人们在社会人际关系的恋情中,为了传达一种礼貌和展出个人的文化学识,也不会运用到敬辞和谦辞,这也许是其产生的社会原因。
二、敬辞和谦辞的分类(一)敬辞的分类刘宏丽[2]p14、马庆株[6]p311根据敬辞本身的性质来分类,洪成玉[3]p13则根据敬辞用于的场合来分类。本文参考诸家观点,把敬辞分成指性敬辞和阐释性敬辞。1.指性敬辞所谓指性敬辞,就是用来指他人或与他人涉及的人事物。而根据指对象的有所不同,我们可以将指性敬辞分成指人类指性敬辞(“敬称”)和指物类指性敬辞两类。
[1]p18甲、指人类指性敬辞(“敬称”)指人类指性敬辞(“敬称”)是指他人或与他人有涉及的人的敬辞。即指他人或与他人有涉及的人的敬辞。如:【令慈】尊称他人的母亲。
(16)闰月初二,实葬令慈,初五役兴工,诸作允厘。(陈确实《祭祝进美文》)【尊兄】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17)丰拔荆州,与暗书曰:“言雒城已忽,此天祚也。
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闻矣。”(《三国志•蜀书•马良传》)【宝眷】尊称对方的眷属、家眷。(18)贤弟既有宝眷在京,如何不送来完聚?(《水浒传》第二十回)从上述所列出的事例来看,“令堂”的“令其”和“宝眷”的“宝”用的是回应幸福的词来敬称他人,“尊兄”的“尊”则是用回应高贵的词来敬称他人,反映出对他人的恭谨。此外,互为类似于的词还有:高贤(尊称对方)、尊亲(尊称他人父母)、贤室(尊称他人妻子)等,对于尊称与他人涉及的亲属时,古人经常用于“令其”,令严(尊称他人父亲)、令其萱(尊称他人的母亲)、令郎(尊称他人儿子)、令爱(尊称他人女儿)等。
敬称可不作更进一步的分类:甲a:平面和引称(从敬称能否必要称谓对方来分类)。“平面”指可以用来当面指对方的敬称,例如“兄台”、“贤弟”、“先生”、“阁下”等,这些词都是可以当面用来必要称谓对方的,以传达恭谨。
“引称”是在与别人聊天或陈述第三方涉及情况时对他(对方涉及的人)的敬称,如“令郎”、“令爱”、“哲兄”、“尊父”等。这些词一般不用来当面指某一个人,所以都归属于引称。
甲b:代词性和名词性(从词性来分类)其中代词性的较为较少,如“子”、“卿”、“公”、“君”等,名词性的就较为多,大体可以分成以下六类:1)亲属敬称:用作称谓对方亲属的敬称,如“尊堂”、“尊兄”、“令尊”、“令郎”等;2)类亲属敬称:即用亲属称谓去称谓非亲属以传达恭谨的敬称,如“大兄”、“大娘”、“大叔”、“老爹”、“老伯”等;3)职业敬称:即用对方所专门从事的职业来尊称他人:“农夫”、“船家”、“大夫”等;4)标准化敬称:就是不分职业、年龄或文化层次称谓对方的敬称,如“先生”、“夫人”、“前辈”等;5)老X型敬称:一种对年老者的敬称,如“老人家”、“老丈”、“老先生”;另一种是和年龄牵涉到的敬称,如:“老爷”、“老兄”、“老哥”等。6)官职敬称:主要是对统治阶级乃至于最低统治者的敬称,如“陛下”、“殿下”、“第下”、“阁下”、“愧”、“麾下”等。此外,还有些情况也回应对他人的敬称,如称之为他人的字、号:称之为字的如苏东坡(苏轼),称号的如五柳先生(陶渊明)等;以他人居官之地称人:韩荆州(韩愈)、韦苏州(韦应物)、柳柳州(柳宗元);以他人的籍贯之地称之为人:柳河东(柳公权)、康南海(康有为);以谥法称之为人:韩文公(韩愈)、陆宣公(陆贽)、欧阳忠公(欧阳修);以爵位代人的,如留侯(张良)、诸葛武侯(诸葛亮)等。[7]p23乙、指物类指性敬辞指物类指性敬辞就是用来指与他人涉及的事物的敬辞。
如:【贵府】尊称他人的家宅或住所。(19)人人道我丈夫在贵府廊下住。
(高明《琵琶记•两贤相遘》)【大作】尊称他人的作品著作。(20)小弟童瑛在东京会试,于冯琢庵年兄出得读书大作。(《儒林外史》第二二回)【芳名】尊称女士的名字。(21)这小姐芳名较雏鸾。
(《红楼梦》第五四返)同敬称一样,指物类指性敬辞也是用回应幸福或高贵的词冠于回应与他人有关的事物前,如事例中的“喜”、“大”、“芳”等。此外,指物类指性敬辞还有:尊寓(尊称对方的家或住所)、高制(尊称他人作品)、鸿看似(尊称他人的作品)等。根据词语中否所含孝语素,指物类指性敬辞可以分成所含孝语素的敬辞和不含敬语素的敬辞。乙a、含敬语素的敬辞:宝:宝地、宝号、宝刹、宝店;低:高见、高论、高寿、高文;华:华翰、华篇、诞辰、华言;嘉:嘉什、嘉藻、嘉贶、嘉诏;喜:贵姓、贵名、贵表、贵号。
以上诸例中所所含的完全相同孝语素都有回应幸福或高贵的意思,“宝”字组回应的是与他人涉及的均须的尊称,“低”、“华”、“嘉”等两组回应的是与他人涉及的看法、言论和文章的尊称,“喜”字组则回应的是他人的姓名字号。乙b、不含敬语素的敬辞:海量(宽宏大量)、明教(高明的指教)、千秋(指人的寿辰)、法书(对名家墨迹的敬称)等。2.阐释性敬辞除指性敬辞以外主要传达对与他人有关动作的敬辞就是阐释性敬辞。【会见】采访他人的敬辞。
(22)补久慕先生,无缘会见。(《三国演义》第三七回)【斧正】请求人对自己作品改动匡正的敬辞。23)小词成之数月,……星斧正是荷。
(颜光敏《与曹禾书》)此外还有:复活(尊称他人的碰见)、台光(尊称他人的碰见)、遵献上(回应巡礼的敬辞)等。阐释性敬辞根据其起到分类如下:1)表示感谢、感谢:前梁、恭承、仰蒙、仰荷;2)回应期望获得对方指教:赐教、候教、斧正、雅正;3)回应告知:高寿、贵庚、直说、借问;4)表示歉意或请求人原谅:失敬、失迎、涵括、海涵;5)回应关说:启请、拜托、赏光、请求;6)回应情态、动作:恭候、奉陪、碰见、拜望;7)必他人惠赠;惠赐、惠赠、惠予、惠贶;8)回应无奈、屈下之意;枉驾、屈临、猥临、辱临。
(二)谦辞的分类洪成玉从意义和用法上将谦辞分成六类:1)主要用作谦称自己的亲属:家、舍内;2)主要谦称自己寡德少善、伪善懦弱:穷、寡、不榖、迂、拙、蒙、不才、不肖、不佞、不敏、樗材;3)谦称自己是可供地方官吏或抗拒的人:仆、回头、妾、奴;4)谦称自己地位低贱,或家道家境贫寒,或才识平庸,或心意度日:卑、鄙、淑女、贫、寒、敝、下、小、微、末、深、厚、菲、陋、寸;5)回应对方嘉宇自己的不道德,使对方遭受了耻辱:辱、叨、忝、猥、枉、曲、屈;6)其他出于典故”[3]p8—13刘宏丽根据孝谦辞在言语中的起到是称谓还是阐释,把谦辞一分为二:称呼性谦辞和阐释性谦辞。[2]p14马庆株指出谦辞是所含佩服色彩的词语,用作指或陈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事物、动作。指性敬辞是谦称,陈述性谦辞是谦谓(回应佩服的谓词性词语)。
[6]p316—317上述关于谦辞的分类总的来说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一种是谦称与自己动作有关的谓词性词语。综合以上三种对谦辞的分类,且与敬辞的分类互为连系,我们把谦辞分成指性谦辞和阐释性谦辞。1.指性谦辞所谓指性谦辞,就是用来指自己或与自己涉及的人事物。
而根据指对象的有所不同,我们可以将指性谦辞分成指人(“谦称”)和指物类指性谦辞两类。[1]p34丙、谦称,指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的谦辞。【鄙人】谦称自己。
(24)窃闻王义甚低甚顺,鄙人不敏,窃释鉏耨而腊大王。(《战国策•燕策一》)【家父】谦称自己的父亲。(25)先祖国子,家父司徒,幸树东林之帜。
(孔尚任《桃花扇•听得稗》)【拙荆】谦称自己的妻子。(26)恰才与拙荆一起来间壁岳庙里还梨愿为。(《水浒传》第七回)上举各例中,“鄙”和“拙”等词语都是所含回应该词或佩服义性质的词语用来形容自己或是与自己涉及的人,反映出有的是说出人佩服的一面。
相近的词语还有:愚老(老人谦称自己)、卑人(谦称自己)、贱眷(谦称自己的妻子儿女或亲属)等。另外,古人谦称自己的亲属,称谓自己的长辈或同辈中比自己年长的亲属时,多用“家”,如: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家姑(谦称自己的姑姑)、家姊(谦称自己的姐姐);而称谓自己的晚辈或同辈中比自己年幼的亲属时,多用“舍内”,如: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舍侄(谦称自己的侄儿)等,当然,称谓自己的儿女时,不必“舍内”,而是用“小”:谦称自己的儿子如(小儿、小犬、小顽),谦称自己的女儿如(小女、小婢子)等。指性谦辞可不作以下分类:丙a.自称为和引称。
“自称为”是为了传达佩服,用来指自己的谦称,例如“鄙人”、“晚生”、“小生”、“后学”、“不才”等。“引称”指在与别人聊天或陈述第三方涉及情况时对他(己方涉及的人)的谦称。如“家严”、“家兄”、“舍弟”、“拙妻”等。
丙b.有所不同用于主体的谦称1)依据身份、地位的有所不同,有君王的谦称:穷、寡、不毂、朕;官员的谦称:臣、下臣、卑职、奴才;百姓的谦称:鄙人、小人、卑人、仆。2)依据年纪、辈分的有所不同,有年长辈宽:老朽、老夫、老拙;年幼辈小:小生、晚生、后学。3)依据男女性别的有所不同,有男性:小可、在下、末入;女性:奴家、妾身、婢子。此外,还可以称谓自己的名字报以佩服。
当然,自称为还有一些类似情况,例如“迂”,不分亲疏,均能用来谦称自己。丁、指物类指性谦辞指物类指性谦辞就是用来指与自己涉及的事物的谦辞。如:【拙作】谦称自己的作品。
(27)萧金铉道:“是小弟拙作,拒绝先生指教。”(《儒林外史》第二九回)【寒舍】谦称自己的家宅。
(28)于是以有句话,要与三老谈。屈三老到寒舍一行。(冯梦龙《七字恒言•陈多寿轮回夫妻》)【淑女庚】谦称自己的生日。
(29)又推予淑女庚,曰:“谁谓中州无人乎?”(王恽《诗梦》)从上述所列所指的事例中,可以显现出,所运用的词语中所含回应该词或佩服义的语素,如“拙”、“寒”和“淑女”等,以展现出出有自己的佩服。此类词语还有:厚酌(谦称所备菜肴酒食不喜乐)、扰芹(谦称自己的礼物度日)、菲什(谦称自己的作品)等。根据词语中否所含谦语素,指物类指性谦辞可以分成所含谦语素的谦辞和含忠语素的谦辞。丁a.含谦语素的谦辞,如迂:愚计、愚策、愚论、愚见;拙:拙作、拙著、拙笔、拙撰;厚:厚才、薄技、薄识、薄晓;微:微意、微忱、微衷、微款;敝:敝庐、敝寓、敝宅、敝居于。
上举诸例,完全相同的忠语素都不含该词以回应自己的佩服,“迂”表格伪善、愚蠢之意;“拙”表格僵硬、糟糕;“厚”表格平庸、度日;“微”表格低贱、度日;“敝”表格破旧、残破之意等。丁b.含忠语素的谦辞,如榛芜(自谦微贱)、涂鸦(谦称自己书法糟糕)、犬马(卑者对尊者的自谦之词)等。
2.阐释性谦辞除指性谦辞以外的所有谦辞,主要用来传达与自己有关的动作的谦称就是阐释性谦辞。如:【领教】谦称向他人求教。
(30)今日弟幸会芝范,想要意欲领教一番超凡入圣的道理,从此可以清净浸俗肠,轻开眼界。(《红楼梦》第一一五回)【高奖】谦称自己获得过低的奖励。(31)是用谬凭高奖,曲撰芜音。
(王勃《上武侍极始》)此外还有:叨扰(厌烦、睡觉)、劳渎(谦称烦劳并冒渎他人)、抛掷还(请求对方把原物交还自己)等。阐释性谦辞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用来阐释自己的动作以传达自己的佩服的谦辞。如涂鸦、涂雅、献丑,在展出才能时谦称自己能力差;献上芹、芹敬、芹曝,用来谦称自己礼品度日;续貂、附骥用来回应人好己坏,谦称自己依附于他人;尘渎、尘触、尘冒、尘教,借以谦称自己蒙羞或侮辱对方;劳渎、烦渎、琐渎、赘渎,谦称自己侮辱对方。另一类是用来回应别人产生于自己的动作或不道德而使对方愤。
如过蒙、过爱、过誉、错爱、谬爱人、谬顾、谬荐、谬容,谦称自己获得对方过分的珍惜或奖励;辱贶、辱赐给、辱临、辱到、猥赐、猥受、猥垂、猥临,回应对方产生于自己的不道德使对方愤;先君、何敢、不敢当,谦称他人对己的赞誉担当不起。三、敬辞和谦辞的语用分析古代社会是阶级社会,人与人之间时时刻刻都正处于一种等级尊卑的人际关系之中,敬辞和谦辞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的用于较为广泛,这不仅是社会礼节的拒绝,也是提升交际效果的必须,同时还是个人修养的一种反映。古代汉语的敬辞和谦辞数量大、种类多,如果敬辞和谦辞运用失当,往往不会获得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在可行性理解敬辞和谦辞的定义及分类后,要想要准确的运用敬辞和谦辞,我们还应当留意它的语用原则与制约因素。
(一)敬辞和谦辞的运用原则1.敬人与谦己原则在古代封建制度等级社会的人际交往中,“自卑而尊人”是礼的基本原则。似乎,敬辞和谦辞在人际交往中的用于往往是为了压低他人报以恭谨,太低自己报以自谦。如:请求别人拜托说道“请”、“恳托”;称之为别人的来临为“碰见”、“屈驾”、“屈尊”;请求别人指教时说“赐教”、“斧正”等等,都是传达对别人的敬重。
称之为自己的看法为“拙见”、“浅见”;对别人称之为自己的作品为“菲什”、“小词”、“拙撰”等,都是传达自己的佩服。用敬辞褒奖他人,用谦辞丑化自己,既变得敦厚有礼,又文雅庄重,富裕言语学识。2.量的有助于原则敬辞和谦辞数量大、种类多,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用于较为广泛。
但对于敬辞和谦辞的用于并不是越多越好,凡事都得讲究一个度,因要想要准确的运用谦辞,除了理解它的含义和分类外,我们应该擅于做到敬辞运用的分寸。首先,不应擅于做到敬辞和谦辞的敬谦程度,即要根据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来自由选择合理的敬辞和谦辞。如当两位陌生人谈起时,往往不会说道“幸会,幸会”,以回应对对方的认同;如若是看到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物时,用“幸会,幸会”的认同认同程度似乎是过于的,倘若替换成“未尝荣幸”、“三生有幸”则更加适合。
再行如,当年长晚辈与父辈年纪相若的对象聊天时,自称为“小弟”,或许有些压低了自己的辈分,变得佩服的程度过于,如若替换成“小侄”,效果可能会更佳。其次,敬辞和谦辞运用数量不应有助于,即数量不应过多,也不应过较少。
过多则不会变得华而不实,变得伪善,甚至是变得生硬。过少又不会让人实在对他人过于认同,变得有些刻薄,甚至不会给人一种自以为是,恃才傲物的感觉。3.等级有序原则在长达数千年的古代社会中,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生活中恣意讲究等级尊卑。
这样的思维定势或浅或深的影响了人们的言语传达。在家族亲属中,具有“长幼有序”,对年长者无法直呼其名,不能借此亲属称谓中特有的称谓来传达对他人的恭谨;而在社会生活中则反映着“尊卑有序”,往往是用所含传达幸福或高贵类的言语来称谓对方,报以对对方的恭谨,而己方则多以包括该词或佩服义的言辞来称谓自己,已表明出有自己的佩服。这样才不利于交际的沿袭和发展,以便获得预期的效果。(二)制约因素敬辞和谦辞的用于,反映出有的是“敬人谦己”传统礼文化,但在遵循敬辞和谦辞的用于原则的同时,我们也应当要注目其用于的规范与庄重性,敬辞和谦辞的用于也受到各种内在或外在因素的制约。
1.用语对象的制约用语对象即聊天对象,用词的自由选择主要还包括对方的年龄辈分性别、学识身份地位等在内的因素,这些因素联合对敬辞的用于起制约起到。再行看交际双方的年龄、辈分和性别的制约。
在古代,宗法制度拒绝族人要遵循长幼有序的伦理道德,不仅是对族人,对外族人也某种程度如此,因此,交际双方的年龄、辈分、性别等都必要要求着敬辞和谦辞的自由选择及用于。对年长且辈分低的交际对象,一般不会自由选择用于敬辞;而年幼且辈分较低的一方往往不会用于谦辞。当针对有所不同年龄、有所不同性别时,用于的敬辞也是有差异的,如某种程度是回答年龄,对年老者,我们不会自由选择用于“高寿”;对年纪相若者,则用“贵庚”;对年长姑娘,则用“芳龄”等。对于用于谦称谦辞,老年男子多用“老朽”;老年妇人用“老身”;成年男子能用“在下”;成年妇女则用“奴家”;等等。
再行看交际双方的学识、地位和身份的制约。社会中的人物形形色色,文化水平参差不一。一般说来,若交际双方的科学知识水平较高或者是具有一定的文化学识,一定文化学识的人,那么,他们在聊天中往往是较为侧重言语礼仪的规范,侧重敬辞和谦辞用于;忽略,如若聊天的双方蒙受的教育较为较少,文化科学知识水平较低,文化学识并不低,那么,在其言语聊天中用于敬辞和谦辞的几率较为小,其言语多是平铺直叙、大自然质朴。另外,对于交际对象地位身份的有所不同,自由选择用于的敬辞和谦辞也有所不同。
如某种程度是面临年老者,若是一位学者,称之为“老先生”;若是一位农夫,称之为“老人家”等。2.场合语境的制约敬辞的用于还受到场合语境的制约,一般的非正式场合,敬辞往往用于的较为较少,也不那么月,但书信敬谦用语较为讲究。书信多运用的是书面语,跟正是书函的语体风格相吻合。
如尊称他人写信:贶书、惠书、玉缄、兰讯。问候对方:钧安、台安、尊安、台祺。其他特定场合也必须用敬辞,如外交场合中,双方在聊天时所用于的敬辞,例如陛下、殿下、贵国、贵邦、贵主、谒见等。
文人赠送场合中,请求他人指导、改动自己的作品,多用斧正、斧政、斧削、削正、粲正等。在公开发表看法、观点时,尊称他人观点:尊见、贵意、高见、钧意;谦称自己的观点:愚管、拙见、浅见、微论,等等。其他还有:谈起用“久仰”“幸会”;过节时用“薄礼”“芹献”;他人的来临用“降光”“拜谒”等。
(三)其他语用展现出敬辞和谦辞除了传达恭谨和佩服的基本含义外,在一些特定的场合语境中还具备其他功能。例如,对他人一些不着边际的言论称作“高见”、“高论”,则所含阿谀奉承、嘲讽等意味;陌生人谈起,多用“幸会”等孝词,但同时也所含客气的意味;还有,亲人之间较多用敬辞,而当聊天中经常出现了敬辞,有可能意味著说出人无意亲近对方;此外,还有些词传达了不解的意思,如“在下”,本是谦辞,而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则所含不解之意等。四、结语古代汉语的敬辞和谦辞,其用于的依据主要是根据词语本身是具有恭谨或佩服的基本意义或附属意义来自由选择,当然还得融合交际的对象和交际的场合环境来联合辨别自由选择。
另外,熟知并累积一些常用的敬辞和谦辞,搞清楚意思,留意敬辞和谦辞的用于范围,这样才需要更佳地、正确地用于敬辞和谦辞。参考文献[1]赵光.现代汉语敬辞、谦辞、客气词语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2]刘宏丽.现代汉语孝谦辞[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167.[3]洪成玉.谦词敬词婉词词典(增补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491.[4]刘玉环.谦敬语思辨的文化色彩[J].广西社会科学,2005(5):164—166[5]温志权等.古代汉语敬谦语的文化意蕴[J].学语文,2010(5):39—40[6]马庆株.马庆株自选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309—334.[7]葛克雄.敬词、谦词、孝谦词[J].道德与文明,1985(2):23,28.。
本文关键词:浅谈,古代,礼仪,中,敬辞,用法,概要,在,古代,kok官网入口
本文来源:kok官网入口-www.dlcsls.com